河源“古村客厅文化共建”在深筹款,福田开创文化扶贫新模式

读创深圳  2018/11/06 11:33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黄青山 通讯员 何东辉

通过众筹资金和公益设计激活濒临消失的古村落,这是福田区对口帮扶的新模式。

河源”古村客厅文化共建”筹款活动今年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响应,目前该项目已从设计阶段进入到更新建设阶段。

今年,深圳市福田区对口帮扶河源市和平县,与古村之友合作,开创了扶贫新模式。3月,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古村客厅文化共建”公益设计项目正式启动,由和平县委、和平县政府主办,深圳市福田区驻和平县“双精准”扶贫工作组、和平县扶贫办、和平县团委、广东省装饰行业协会、广东设计师联盟承办,古村之友提供支持。

这是一次新型的精准扶贫尝试,一次政府、公益机构、行业协会、设计师们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共同活化乡村文化遗产的行动。

马塘村建筑现状

马塘村初步意向图

项目首批选定五个试点,均为省定贫困村:大坝镇水背村、合水镇中和村、彭寨镇马塘村、阳明镇梅径村、长塘镇黄沙村。项目由深圳市福田区派驻和平县工作组、河源市和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牵头,为5个村子提供100万专项配捐资金。这是由广东设计师联盟派出公益设计师提供设计方案,由古村之友提供筹款方案及线上平台开展公益筹款,链接多方资源的多方联动的文化共建项目。

近大半年来,扶贫办的驻村干部及设计师们多次到村里现场勘察,与村民沟通,根据村中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制定设计方案。在设计师们、驻村干部及当地乡贤的共同努力下,五个村子的设计方案已全部确立,部分项目已动工。

古村项目将挽救一批文化遗产,传承乡村文化根脉。和平县中和村项目将复兴古老的善教学堂围龙屋,目标是建成集农耕展示、客家文化(家训、姓氏)、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的文化示范点。中和村改造选址于中和村善教学堂(原老村委会),始建于明朝年间1488年,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7个房间,为“一厅两厢一围”。这里曾经教化过许许多多的客家儿女,但由于年久失修、没落凋零,已经再也不能听到曾经的“之乎者也”。设计师以客家文化(家训)、阳明文化与红色文化充分碰撞为理念。既能很好的保护原有的客家围屋,经填充文化的元素后,也能把乡村文化寄情于物,把阳明文化言传于心,把红色文化落地生根。同时,该学堂也将作为村里宗族祭拜、合族议事、民俗风情等公共使用。每当夜幕降临,倦鸟归巢时,客家妹子也在广场和原学堂旧址跳起了广场舞。

读创编辑詹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