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深圳(音频)|南山荔枝辨真伪

原创读创万象  2019/05/14 16:56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播】

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编辑)

【栏目介绍】

《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陆续推出“老深圳说美食”“老深圳说民俗”“老深圳说地名故事”等不同内容的音频节目,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

【本期内容】

又到荔枝上市的季节了,深圳坐拥驰名海内外的荔枝名品——南山荔枝,很多人却不会认。“妃子笑”“糯米糍”和“桂味”,傻傻分不清。更别提有些不良商贩拿外地荔枝,来冒充南山荔枝,相信不少人都上过当吧。南山荔枝到底怎么辨真伪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民俗学者廖虹雷的文章,去了解一下吧。


南头荔枝辨正宗

◎廖虹雷

荔枝,深圳客家人称之为“荔果”;从东边的大鹏,到西部的公明,从北面的平湖,到南端的蛇口,均有大量种植。而荔果最优质者,当数南山半岛一带的“南头荔枝”。2007年,“南山茘枝”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荔枝产品。

“南头荔枝”己有数百年历史的叫法,“南山荔枝”则是改革开放成立了南山行政区后的称谓。南山茘枝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种为“糯米糍”“桂味”和“妃子笑”。

农历三月,深圳街头可见荔枝上市,胆子大的商贩把外地荔枝冠以“南山荔枝”叫卖。有经验的当地人,一眼就看出这是“冒牌货”。说“一眼”,有点夸张,但很快能辨认出来倒是真的。说几个“怎样分”吧:一是上市时间,二是荔果外形,三是肉质口感。

首先,从上市时间上分。荔枝品种有十多种,越早上市,生长时间短,果质越欠佳;其时的荔枝大部分为核大、肉薄,味酸。比如农历三月熟者曰“三月青”,俗称“三月红”,深圳少产,多产于海南、广西及湛江诸地。“四月熟者曰犀角子,七夕曰七夕红,而大熟于夏至。以蝉鸣为候应,此时熟者曰金钗子,实大核小,昔人解金钗而得其种,或谓即黑叶也。荔支叶青绿,此独黑,故曰黑叶。”(屈大均《广东新语》)

深圳在农历三四月间也产“大荔”“酸枝”“状元红”等,但近几十年已慢慢被淘汰;至五月始(公历大约6月5、6日)“妃子笑”则上市,到6月15日左右,深圳著名的“糯米糍”“桂味”便成熟登场,果期只有十天半月。超过十来天,即便不摘也会自动“溜果”,过熟的荔枝会在树上爆裂掉了下来。

其次从荔果外形上分别。市场上,数十种荔枝摆卖在一起,咋一看,几乎都一个样。其实掂在手里一看,南山荔枝比别的荔枝“圆”和“大”,轻轻揑荔枝的尾部,手感多果肉,则为上品;其他荔枝“核大”肉少,质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对南山王牌荔枝—红皮大糯的营养生理生化进行研究对比,认为南山荔枝单个果型大、体质重,平均28.4克/颗,惠州、增城平均23.4克/颗,也就是说南山荔枝十四五颗为一斤,外地荔枝一斤二十来颗。

在“糯米糍”与“桂味”两种上品果中,又有些不同:“桂味”外壳带“小钉刺”,有点“顶手”,“糯米糍”外壳较“平滑”,有一条沟痕,这是区别它们与“黑叶”“状元红”“禾枝”等荔枝的主要外形特征。在味道上比较,还多一个特点:“糯米糍”比“桂味”甜糯;而“桂味”又比“糯米糍”爽口,多带了点桂花香。这两款荔枝的市面价格普遍比一般荔枝贵三分之一强。所以不少无良商贩混水摸鱼,欺骗消费者。

再次,从果肉、果汁、口感上进行区别。当地卖荔枝有个惯例,买荔枝前,果农会主动递上一至两颗荔枝,让你尝了后才决定买不买。试吃后,核大、肉薄、味酸为劣质荔枝,俗称“大核”;核小肉厚甘甜的为名优荔枝,俗称“椒核仔”(形容核如指天椒般细小)。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南山荔枝一是可食率高,其可食果肉为23.4克/颗,惠州、增城的为19.2克/颗。二是果皮薄,南山荔枝果皮厚0.64毫米,惠州、增城有0.99毫未。三是果汁含糖酸比例恰好,南山荔枝含糖低、含酸也低,但酸甜比例协调,使得口感更佳。因此,南山荔枝的特点是:果大、肉厚、汁浓、皮薄、含糖适度、含酸少,甜味更突出。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南山荔枝剥去外壳后,有一层蝉羽般白衣裹着冰脂似的果肉,经过一天或长达十多个小时裸放,此“白衣”仍然不干不变黄,整颗荔枝水灵灵,肉质不变;或者用一小片纸巾包裹着果肉亦不湿纸,这就是正宗的南头荔枝。

(作者为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

读创编辑刘悠扬

读创客户端提供的所有内容,为客户端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均受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读创客户端或权利人授权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修改有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标签

音频发现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