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原创读创文化广场  2020/02/17 07:29

月如钩/文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亮出一个观点。

有个冬烘先生执教南京,对弟子说,“写诗必须向韩愈、苏轼这样的大家学习,如果读了温庭筠、李商隐的作品,便终生陷入末流。”袁枚对此不苟同,他认为像温庭筠、李商隐这样的人是真才子,甚至才力还在韩、苏之上。”理由是:“韩、苏官皆尚书,侍郎,力足以传其身后之名。温、李皆末僚贱职,无门生故吏为之推挽,公然名传至今,非其力量尚在韩、苏之上乎?”

袁枚无意中触碰到一个传播学话题:“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过去阅读古诗文,有个总观感,就是大官写好诗,高官出雄文。由于时代久远,我们无法得知这些官员们政绩好坏。但读其书,“想见其为人”。顺“文”摸瓜,诗文的作者一定是朝廷重臣。为何?以袁枚的视角来看,一是,在古代最好的平台和渠道是官场,官越大影响越大,居高声自远。二是,“门生故吏”是“水军”,推广起来不遗余力,想不要超大“点击量”都难。因此,官员一出手,一般都是“爆款”。

“渠道派”有其传播生态,“内容派”的传播逻辑是什么?

非大官而“名传至今”者,比比皆是。李杜出仙入圣,是内容的“君王”,但以官阶而论,他俩“皆末僚贱职”。李白是个虚职,估计连薪水都困难,杜甫是个科员,一生潦倒。论平台和渠道,他们先天不足。但是,他们写的东西又真的好,都是“硬通货”,人看了,如饮狂泉。问题是,酒香和深巷是一对永远的矛盾,“好酒”如何突破“音障”,使之冲天香阵透长安,“内容派”一直在暗暗使劲。

“傍大款”是屡试不爽的方略,李白曾受唐玄宗召见,虽然最后被炒了鱿鱼,但这段经历应该让他增价不少。天天和皇帝在一起的人,不会拿皇帝给自己做广告,他们是“渠道派”,要讲政治规矩。相反,难得一见皇帝的,倒是不断拿皇帝来制造传播热点,他们是“内容派”。这方面柳永是高手。柳三变很可能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着,但是,他却天天叫着嚷着到青楼“奉旨填词”,虽然佳作迭出,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最大的可能是“行为艺术”,带有炒作的成分。要不然,怎么会达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点击率?

说英雄谁是英雄?有的名重一时而不能千古,有的时人不识而光耀后世。因此,不论是“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才是天字第一号的东西。

读创编辑穆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