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万山岛:老渔民上岸开民宿 海岛生活更幸福

读创大湾区  2020/08/03 11:22


美丽的珠海万山岛

“楼上的房子收回来了,打算装修一下继续做旅店。这几年来岛上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还不错。”南方酷热的七月底,68岁的珠海万山岛居民温华照在岛上打理着自己的士多店,向记者讲述了他年轻时随船出海一晚围捕600多担(1担=100斤)鱼和开办网具加工厂的经历,回味万山渔场的兴衰变迁。

出海,渔获满满闻名全国

“我1952年出生,15岁就离开学校,参加万山公社的渔业生产,随船出海打鱼。那时候万山的渔业在全国很有名,海上的渔船灯火通明,非常热闹。”温华照回忆当年颇有些自豪。

温华照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出海到台山附近海域赶上渔汛,一晚围捕600多担。“那一次,我们万山公社有十几条船一起出海,有些船很早就满载而归。我们的船凌晨3时多来到台山附近海域,放下一艘小舢板做灯位,在灯光下发现海水是昏黄的,还在奇怪‘这里没有黄泥水啊’,船上有经验的老渔工黄苏赶紧叫我们不要动,遇上渔汛了。”温华照回忆说,船长布北胜立即下令停船,船上的渔工们七手八脚地下网围鱼,却发现渔网被密集的鱼群顶托着根本下不去,第一网收上来只有几十担鱼。

“看到那么多鱼,船上的人都很开心,我们调整位置第二次下网,拉上来200多担渔获,鱼太重了拉不动,花了两三个小时收网。”温华照兴奋地说,天快亮时,第三网更厉害。一晚上的渔获足有600多担,由于渔获太多,渔船吃水很深,甲板离海面只有30多厘米,“我们回到渔港的时候,岸上的人看到我们的船快要沉的样子,还以为我们出了什么意外。后来靠近一看是满舱的渔获,大家都欢呼起来。”

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珠海万山渔场在渔业人口、渔船吨位和机器马力平均产量三项指标上,均创造了全国海洋渔业的高产纪录,单条渔船日捕鱼1600担、一张渔网日捕鱼3200担的全国最高纪录均诞生于万山群岛。“农业学大寨,渔业学万山”的口号曾响彻全国。

上岸,办厂开店生活更安稳


上世纪80年代,渔民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后,海捕渔船开始急剧扩增,包括万山渔场在内的全国渔业资源逐步衰退。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珠海经济特区的建立,不少万山渔民纷纷离船上岸。

“渔业公社解散了,渔民有的自己干个体,有的到市区上班、打工。我在1983年承包了原来公社的渔具加工厂,主要帮香港的船老板生产、修补网具,大网小网都做。”温华照说,改革开放以后,不少香港市民买船雇人投资渔业生产,他的网具加工厂生意红火,工人从最初的40多人逐年增加到120多人。

“1990年,我在岛上买了2层楼的4套房,把网具加工厂也搬过来了。其他人也纷纷开起了网具加工厂,最多的时候岛上有20多家网具加工厂。”温华照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网具加工厂尚能带来丰厚的收入,到了后期万山渔港的渔船少了,网具生产定货单也大幅减少。2000年前后,温华照停办了网具加工厂,改为经营士多店。

近年来,随着海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海岛游、休闲渔业逐步兴起,前来观光、海钓的游客越来越多,万山岛上的民宿、酒店也逐渐多了起来,温华照也不失时机地经营起家庭旅馆。

“2004年我开始搞旅业,就是现在的‘富华旅店’,一共13间房,生意还不错。”温华照说,他的旅店房间在2018年长租给了万山码头建设的工人做宿舍,上个月刚收回来,正准备进行改造升级,提升游客的入住体验。

如今,两个小孩都已在主城区成家立业。对未来的生活,温华照充满自信和憧憬。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温华照作为一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主动请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没有离开过海岛一天。他说:“我从小就生长在这座岛上,这里有我熟悉的邻居和一草一木,我舍不得离开。”

来源:珠海特区报

读创编辑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