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揭牌,至2025年战略规划“浮出水面”

原创读创深政观察  2019/03/29 17:51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崔霞 实习记者 程泉

作为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基础上建设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也是清华大学唯一的国内异地办学机构,去年11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获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

3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理事会成员名单、章程、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2019-2025年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事项被审议和确定,随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29日会见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一行,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副市长王立新等出席了理事会和揭牌仪式。

记者从揭牌仪式获悉,清华将与深圳携手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面向全球延揽一流师资,面向全球遴选优秀生源,通过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创新实践,探索开放式的国际化办学机制。

按照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国际研究生院将在深圳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交叉型工程学科群,并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合作,在深圳建设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创新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研究,助力清华大学在2030年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同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师资:教师队伍规模将达500人,海外教师人数力争占一半

根据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2019-2025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国际研究生院将充分发挥办学资源优势、深圳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优势,积极探索现代大学治理制度、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的新机制,建立以“国际创新人才”培养为驱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将面向全球延揽一批优秀师资,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创新要素聚集,探索二十一世纪世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招收并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人才。

到2025年,国际研究生院将初步建成一支世界一流的国际化教师队伍,规模达到约500人,其中核心教研岗位教师约250人,海外教师人数力争达到约50%。此外,国际研究生院将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工作站/流动站,吸引高水平博士后科研人员,博士后人数与专职教师人数比例达1:1。

规模:全日制在校生将达5000人,校园占地面积约1000亩

国际研究生院将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和非学位培训为辅。到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5000人,其中三分之一为海外学生,博士研究生约1200人。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实际办学需求,国际研究生院将在深圳大学城内部与周边选址,稳步扩大校园面积,不断提高教育科研基础设施水平,建设高水平开放式校园。到2025年,校园占地面积达到约1000亩,新增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

学科:首批建设7个学部

国际研究生院将以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为目标,选择具有全球领先水平又与深圳和大湾区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匹配的若干学科,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借势全球创新格局的调整与重构,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跨越传统学科界限和产业边界,布局建设以工科为核心的“6+1”一流学科群,包括由社会与产业需求催生的新兴领域性学科,如海洋、环境、生命健康、智慧城市与未来人居,由科学新发现和方法论创新推动学科,如信息、材料;以及由工科与管理复合而形成的学科,如创新管理等。

学科建设应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旨归,通过建立全球合作伙伴体系,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改变过去单科独进的单向度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有负责任持续创新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适用人才。

国际研究生院将首批建设七个学部,包括:信息、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环境、海洋与土木、智慧城市与未来人居、创新管理。

招生:今年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增招工程博士生50人

今年是国际研究生院建设的开局之年,记者获悉,该院已经制定了2019年工作计划,包括完善治理结构,理顺行政架构,整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国际研究生院的组织架构,明确行政治理架构,推进国际研究生院建设;以TBSI学术标准和流程启动国际研究生院教师队伍建设,启动教师引进,完善学术治理架构等。

2019年该院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增招工程博士生30-50人,2020年招收工程博士生大约70人,为深圳及大湾区培养亟需的高端人才。此外,在原有的TBSI及深圳研究生院硕士培养体系基础上,该院将规划2020年开始招生的创新型专业硕士项目,及面向深圳产业重点领域的培训项目;在校园规划及选址方面,2019年将确定选址,尽快完成规划并开始基础设施建设。

读创编辑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