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创 2019/08/07 20:09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文灿/文 钟华登/图 通讯员 吴顺杰
42岁的熊先生是深圳一家公司的经理,3年前,他被检查出“淋巴癌”。然而,两年多的治疗下来效果却不佳,然而,今年3月,熊先生到中山七院求医“最后一博”,经过多个科室联合救治,熊先生目前基本康复,他对生活又开始充满盼望和信心。
检查确诊淋巴瘤,两年治疗效果不佳
2016年11月,熊先生参加了公司例行健康体检,B超检查出脾脏内有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体检中心建议他做进一步复查。过了10多天,他感觉右侧腰背疼痛,加班工作更加力不从心了。怀着些许担忧,他在妻子陪同下就近到医院看医生。通过进一步复查磁共振(MRI)结果,不仅发现了脾脏肿块、肋骨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形成,还发现了脾脏病灶累及胰尾,脾门淋巴结、腹腔及腹膜后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医生告诉熊先生,根据CT和MRI的表现,初步判断脾脏肿块和肋骨病灶是恶性病变,需要立即做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灶的性质。
在医生的指导下,他从2016年12月开始进行规律的免疫化疗,前前后后做了6 个疗程。2018年8月2日,熊先生结束4次维持治疗后复查PET-CT,结果显示脾脏内多发结节,考虑淋巴瘤复发。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熊先生先后在深圳一家医院进行了4 个疗程的挽救性治疗方案,期间还做了脾切除手术。2019年2月结束4次化疗后复查PET-CT结果显示,脾脏术区病灶不但没有缩小,还侵犯了胃、胰、淋巴结等多个部位。2019年3月下旬,他开始呕血。经介入血管栓塞治疗虽有好转,但病情继续恶化。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却一次比一次不理想,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
抱着最后的希望,到中山七院血液内科
这时,熊先生的主管医生建议他到中山七院血液内科去看看,说这家医院虽然刚开业不久,但拥有林东军教授、许晓军教授等国内知名血液病专家,具有丰富的处理疑难血液病的经验。熊先生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2019年3月下旬住进了中山七院血液内科。
据了解,熊先生淋巴瘤侵犯到了胃、胰以及周围淋巴结,如果单纯采用化疗手段,化疗越有效,肿瘤减少的同时也会留下一个个的“洞”,有可能引起更大的出血。
为此,中山七院先后组织了3次多学科会诊,汇集了中山七院各学科的专家教授,就熊先生的病情、治疗方式进行了深入讨论。先要手术切除病灶!多学科对手术适应症、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术后的护理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多学科开启“接力赛”,患者康复
2019年4月16日,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带领的手术团队为他进行了长达12个小时的“全胃切除术+结肠脾区+胰体尾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膈肌修补术”。
随后中山七院重症医学科立即接下“交接棒”。当天晚上,重症医学科罗亮主任带领团队予以行影像学检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措施。经过ICU团队连续3日的艰苦奋战,熊先生的病情逐步稳定下来,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血压回升至正常,转危为安,回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之后是胸外科的接力治疗,熊先生最后到了血液内科,科室专家团队为他制定了RICE+Ibrutinib免疫化疗方案。化疗的结果如期所料,熊先生整体状态明显好转,腰背疼痛、气紧、食欲减退、虚弱乏力都有了明显改善。又经过2个疗程的巩固治疗,现在的熊先生基本康复,生活可以完全自理,吃饭、睡觉正常,还逐步开始了运动。他展现出疾病初愈的喜悦心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读创编辑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