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创健康 2019/11/03 10:28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文灿 通讯员 周恬辰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普外科迎来了一位超高龄的手术患者——98岁的文婆婆。原来文婆婆胆结石腹痛20年,最近想做手术却因超高龄而接连被拒收。经朋友打听,来到了中山七院,该院经评估后,通过腔镜胆总管取石成功。目前,文婆婆已康复出院。
▲文婆婆为普外科团队送上锦旗
98岁老人胆结石腹痛20年,欲做手术接连被拒
文婆婆今年98岁了,是深圳光明当地的“老寿星”。20年前,文婆婆反复出现了进食后腹痛的症状,前往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当时考虑到文婆婆已经78岁,年龄较大,于是采用了保守治疗的方式,在医院进行消炎止痛缓解症状。
这20年来,文婆婆的腹痛反复发作。然而,她一直没有接受系统治疗,仅仅通过保守治疗控制疼痛。直到今年7月,文婆婆的症状加重了,不仅腹痛发作频繁、痛感加重,每次进食后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吃什么吐什么,人都消瘦了。这可把文婆婆的孩子们急坏了。
文婆婆的家人立刻带她前往医院进行治疗。然而这一次,保守治疗也不管用了,剧烈腹痛的症状没有缓解,文婆婆仍然感到恶心呕吐无法进食,每天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
在病床上,文婆婆对家属表达了进行手术的强烈意愿:“再这么下去,我早晚不是被痛死就是被饿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赶快做手术把我的结石取了吧!”
然而,进行手术却远没有文婆婆说的那么容易。考虑到文婆婆已经98岁了,身体状况较复杂,心肺功能较差,并且还患有帕金森病和高血压,合并内科疾病多,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接连几家医院都拒绝为她进行手术。
最后,文婆婆来到了光明当地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求治。中山七院于2018年5月份正式开放运营,是深圳“三名工程”引进的“名院”,平移了广州百年“中山医”系统的26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的诊疗水平。开业一年半以来,医院承接了大量疑难病例的救治,疑难重症收治率达62.26%。
文婆婆转入中山七院后,普外科团队并没有向其他医院一样拒绝为她进行手术。考虑到文婆婆身体状况较为复杂,普外科汤地主任组织麻醉科、心血管中心和重症医学科进行了多次全院多学科团队会诊(MDT),评估手术风险,并为她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超高龄患者频出难题,普外科麻醉科迎难而上
手术麻醉是这场超高龄手术的核心难题。考虑到文婆婆已经是超高年龄,全身麻醉风险较高。一般而言,考虑到高龄患者可能有心肺功能不全的问题,局部麻醉会是风险更低的选项。
经过和麻醉科的多次讨论与评估,普外科主任汤地决定首先采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手术治疗方式。这种手术方式不需要进行全身麻醉,也不需要进行开腹造成较大创伤,只需要局部麻醉,通过内镜进行操作,经过十二指肠乳头,把胆管结石取出,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9月17日。文婆婆被推入了手术室。起初,手术进行顺利。可是,当内窥镜进入十二指肠后,却在十二指肠处见到了一处巨大的憩室。憩室就好像是一个鼓起的束口袋,将十二指肠乳头完全包裹在袋子内,挡住了十二指肠乳头的开口,使得后续手术操作难以进行!考虑到患者麻醉风险大,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医生立刻终止了手术,将文婆婆送回了病房。
虽然第一次手术尝试没有成功,但是文婆婆的手术意愿依旧强烈。在查房时,她告诉医生:“医生救救我吧!再试一次,我不怕死,一定要把结石取出来!”
通过进一步评估,手术团队决定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下的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的手术治疗方式。虽然腹腔镜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是,腹腔镜胆管取石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这对麻醉团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经过多次讨论,普外科和麻醉科团队终于达成共识,为文婆婆制定了详细的手术及麻醉方案,尽量缩短麻醉时间,降低风险。
9月26日,文婆婆第二次被推入了手术室。手术麻醉中心主任池信锦亲自为手术护航。手术过程中,麻醉团队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手术台上,普外科医生争分夺秒地进行手术操作。在全体手术团队的紧密配合下,手术仅耗时1小时30分就顺利完成了。
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
为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术后,文婆婆被送往ICU病房进行监测和恢复治疗。经过3天的恢复,文婆婆状况平稳,转入普外科病房,不久就能够恢复进食了。
家属介绍,老人家胃口很好,一次能吃下半碗粥。“她还特别喜欢喝医院配的奶粉,吃得有滋有味。”
在普外科医护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普外科的医生护士都夸她:“说话中气足,耳聪目明人也机灵,根本看不出是快100岁的人!”
10月16日,文婆婆康复出院。因为在病房住得特别舒服,老人出院时还有点依依不舍。
“老人家可喜欢这里了,说医生护士把她照顾得很好,还会经常陪她说话解闷,住得也舒服,就想在这里多住几天呢。”
文婆婆的儿子告诉我们,她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接生婆,经常奔走在光明的各个村庄为产妇接生,可以说是光明区的初代“医务工作者”。
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她见证了光明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从遍地农田平房,到高楼拔地起,从依靠赤脚医生看病,到现代化大医院开到门口的变化,在晚年享受到了优质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
文婆婆的家人说:“幸好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医院。不然,这么大年纪的老人为了看医生跑来跑去还真不方便呢。”
读创编辑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