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创科技 2019/11/19 20:42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巴别塔”是天意的惩罚还是塞翁失马?“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这句古老谚语之后,蕴藏着怎样的经济学原理?“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构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全新的空间格局?11月19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举行的第三届创新经济论坛上,国际著名空间经济学家藤田昌久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听众的深入思考。当天,他被聘任为哈工大(深圳)空间经济学特聘教授。
未来: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藤田昌久是全球著名的经济学家、新经济地理学的三位主要开拓者之一,日本学士院院士、京都大学特聘教授,所著《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与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克鲁格曼等合著)、《集聚经济学》(与雅克·惕斯)等著作在新经济地理学领域带有开拓性,成为经济学畅销书。在主旨演讲中,他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定义入手,结合翔实的数据和史料,剖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所产生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区域的经济繁荣,已经充分证明了多样化引领合作的必要性。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对于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未来,全球性的合作必不可少,因为多样性是创新的基础。我希望‘一带一路’倡议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未来实现全球的和平合作,建立起国际性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而进一步推动21世纪的全球文化发展。”藤田昌久教授还预言,中美两大经济体的竞争会成为未来经济的主题,但“这种竞争可以是良性的、和平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他认为,既然多样性促进合作和创新,那么中美完全可以在差异化中找寻更多合作的空间,实现共赢。
在论坛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梁琦分别围绕“长三角与大湾区的战略规划”“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经济系统和学术研究的影响”等主题做了报告。藤田教授还就“人工智能与经济科学未来”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展望。学术界、产业界的代表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专家们展开讨论,共同碰撞智慧的火花。
深圳:不必简单模仿硅谷
“我在深圳看到了很多无人机飞行的壮观景象,很感慨,这在日本是不可能看到的。如果说之前日本可以做深圳的榜样,那么现在,日本需要向深圳学习的东西很多。”藤田昌久教授表示,虽然他来深圳的时间很短,但这座创新城市带给他太多震撼。“深圳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化,大多是外来人口,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这种多元、互补的区域文化,就是深圳最大的吸引力。深圳开放、宽容,这也为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我认为,如果说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深圳完全可以成为创新中心。人们常常把深圳比作‘中国的硅谷’,我认为深圳和硅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藤田昌久教授认为,深圳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他对深圳的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期待。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对“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谈及深圳未来的发展之路时,藤田昌久教授和浙江大学赵伟教授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人才。藤田昌久教授认为,未来智能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智慧,这是创新的基石,深圳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赵伟教授则认为,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外,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我相信这会引起区域之间的人才竞争。现在的地区之间,已从原来的传统的产业竞争变成城市竞争。城市必须更宜居宜业,才能吸引更多人才集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对于深圳提升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路径。
高校:理论助推城市发展
论坛上,藤田昌久教授被聘任为哈工大(深圳)空间经济学特聘教授。为什么哈工大(深圳)要加大对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力度?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表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深圳正肩负着更大的使命。空间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国家战略的实施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理论像显微镜,能看出细节的问题,也像透视镜,能看出纷繁现象后面的联系,做决策就要找到各种现象后面的联系,才能事半功倍。”浙江大学赵伟教授认为,理论研究对于处在发展机遇期的深圳来说必不可少。
哈工大(深圳)作为深圳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也同时在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哈工大(深圳)发展规划委员会主席、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教授的带领下,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老师以创新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为研究内容,对“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区块链、粤港澳大湾区等主题不断深入研究,加快推动了创新经济学领域的前沿学术研究。唐杰教授表示,他很欣喜地看到有很多企业界的代表参加了19日的论坛,“高校的研究成果、学术思想惠及产业和社会,这也是高校助力城市建设的使命。”
读创编辑吴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