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观察 | 金融支持:重锤响鼓催进深圳“双区”建设

原创读创深圳  2020/05/16 12:04

读创/深圳商报评论员 孙波

5月15日,广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和解读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对贯彻落实《意见》作出了具体部署。

这是国家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为湾区建设送上的一份金融利好。专家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支持必不可少。但它所需的金融支持,并非传统的金融能够有效提供:一方面,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的湾区城市群,涉及到港澳与内地城市之间的跨境合作,传统金融安排无法解决跨境资源的融合利用问题;另一方面,现有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科技创新需要的直接融资不匹配。因此,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安排,便利金融更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这就意味着,这份金融支持的《意见》,有诸多方面的顶层突破。而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信息显示,《意见》中涉及深圳人民银行的具体措施共计45条,其中17条措施已在深圳全市落地,并取得较好成效,包括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外债登记管理改革试点、跨境资产转让业务试点、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立个人Ⅱ/Ⅲ类银行结算账户试点等等;3条措施已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开展试点,包括开展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收入境内使用便利化改革试点、非投资性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试点等;14条措施持续推进中;11条措施正在研究落地,包括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推动跨境征信合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等。

来自国家战略层面的第一击重锤,都会在深圳敲击出激越的鼓点。

2020年,困难叠加: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遇重创;2020年,挑战叠加:国际社会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去全球化”、“脱钩论”、“去中国论”等逆流甚嚣尘上;2020年,深圳使命叠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进入3月份,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圳率先推进复工复产,一批以“新基建”为特征的重大项目为新经济发育筑就发展基础;发布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号改革任务清单”,明确列出14个重点领域210项改革举措的“任务清单”,率先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日前,深圳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以更开放的姿态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双区”建设。

使命当前,深圳必须既要“先行”,还要“示范”。

读创编辑刘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