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用日益突出

原创读创关注  2020/05/14 20:28

读创/深圳商报驻京记者 宋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月13日共同发布的《中国对外关系(1978~2018)》指出: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作用将更突出,中国将积极推动新机制和新规则的制定。

该书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启了参与国际多边组织和全球多边机制的进程。40年来,中国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参与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地位特征和角色特征。无论是参与国际组织还是全球治理,中国经历了一个态度和角色的转变,即从被动、低调、观望甚至拒绝,到今天的积极参与、主动担当和举旗引领,这表明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及作用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势在必行,因为它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有力保障。中国选择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尊重现行的原则、规范,但同时也需要体现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制度性话语权,对原有国际治理体系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补充,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作出贡献。

课题组研究指出,中国已经在多边、区域治理平台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例如,2016年G20杭州峰会在中国的努力下取得两大成绩:一是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订了行动计划,二是实现了G20框架下的贸易投资合作突破,首次设置了贸易和投资工作组,使G20的贸易部长会议常规化和机制化,发布了第一份G20贸易部长会议共同声明,批准了《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达成了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指导性原则《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搭建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奠定了基础。又如,作为地区大国,中国利用2014年APEC主场外交,将“一带一路”与“亚太梦”构想结合,完成了中国在地区经济治理中的顶层设计。中国召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通过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设立400亿美元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还批准了《互联互通蓝图》,确立了在2025年前实现加强软件、硬件和人员交流互联互通的远景目标。

在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努力推动下,原有治理体系的改革进程也有所加快。2009年G20匹兹堡峰会确定了IMF和WB这两大金融机构的量化改革目标;2010年G20首尔峰会上,各国首脑继续表示支持全面改革IMF和WB,完成了IMF和WB的量化改革目标。在这一背景下,WB发展委员会2010年通过了新一阶段投票权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共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中国、印度、俄罗斯的投票权位居前十位。IMF也于2010年启动新一轮份额改革方案,确定将约6%的份额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日本、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进入IMF份额前十位经济体。美国的投票权虽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了超过15%的重大决策一票否决权。IMF的这次改革进程因美国的有意耽搁曾一度处于搁浅状态。直到2015年12月1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才批准了IMF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意味着久拖未决的这项改革得以正式实施。

参与该书发布会的专家认为,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和推动新机制和新规则的制定。当前,以G20和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为核心的全球治理结构仍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主要支柱。但与此同时,新的治理机制和新规则体系也开始兴起,以补充或规避原有体系中的不足或缺陷、应对新兴领域出现的问题,其中,中国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最大贡献。例如,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CMIM)、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应急储备安排协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无不体现了中国担当和中国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读创编辑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