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创科技 2020/06/30 16:25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未来,在高速公路上,或许每一辆车都是经过计算的。驾驶者可以更早更准确地预知路况;一旦发生事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发现;超速等不文明驾驶行为无处遁形……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在AI的助力下,这一切很可能成为现实。日前,记者在有问举办的云上论坛了解到,之江实验室面向智慧高速公路的车联网系统已经在沪杭甬高速公路试验路段上落地,且初见成效。随着新基建的推进,AI有望让交通变得更加“智慧”。
发现事故只要30秒
之江实验室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举办。之江实验室目前正在研发的车联网系统包含智慧高速云控平台和V2X车联网仿真测试平台两个子课题。其中,云控平台集成了四套算法——短时交通预测算法、交通事件预警算法、应急疏导效果仿真算法、车流诱导效果评价算法;V2X车联网仿真测试平台能够对真实交通场景下的人、车、物进行仿真。之江实验室融合智能研究中心的数字孪生项目,还能通过数字孪生的技术手段,在信息空间中对高速公路进行闭环的交通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仿真推演预测态势发展,评估优化现实预案,并可再现高速事故场景,追溯事故原因,辅助指导制定相关政策,降低交通事故率。
“我们的这项技术是针对高速场景。”之江实验室智能网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季玮表示,与城市交通的场景相比,高速公路的路侧传感设备布设更稀疏,且由于车速较快导致交通监控设备的准确率有所下降。此外高速公路的交通管控手段更少,由于路网密度低导致交通诱导效果有限。目前,高速云控平台中涉及的短时交通预测、交通事件预警、应急疏导效果仿真、车流诱导效果评价等算法都是通过与高速公路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梳理出来的实际应用需求,可以缩短突发事件的发现时间,预测未来短时间内路况演变态势,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应急疏导方案,检验车流诱导的实际实施效果。在高速公路上,从发生事故到事故被发现原本需要5至10分钟左右,现在这一过程缩短到了30秒以内。
城市交通管理更精细化
很多驾驶者都有感受,目前手机导航对于路况信息的“预告”会有滞后或者误判的情况。季玮告诉深圳商报记者,这是因为目前导航平台普遍通过数据众包的方式利用用户的手机信令数据获取实时路况,从而进行路线规划和行程时间预测,但是手机信令数据的精度有限,无法做到车道级定位,且当无人使用导航软件时,导航平台就无法更新路况。而此次算法以路侧传感设备为主要数据源,数据质量较手机信令数据更高且稳定。此外,对于高速上长距离出行的路线规划和行程时间预测,可以依据未来交通预测的结果,提前预判是否会有拥堵发生,进一步提高行程时间预测的准确率,合理进行交通疏导,预防拥堵的加剧。
“宏观来说,通过更准确的交通预测,更合理地为驾驶员进行路径规划甚至是建议更换交通方式,实现交通诱导,减少开车出行,避免出现部分道路拥堵、部分道路没人走的局面出现。微观来说,利用视频、雷达等传感器,对随意变道、超速、逆行等违法和不文明驾驶行为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罚,规范驾驶行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季玮表示,这些技术将大大如何提升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关键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交通领域的智能化趋势也在加速,并且不可逆转。之江实验室智能网络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永东表示,目前已经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具备初步的自动驾驶功能,在封闭园区固定路线上实现自动驾驶,而未来,我们会看到大量的L4级别(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汽车。不仅仅是聪明的车,还有智慧的路。未来,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能实现对车的融合感知、可靠通信、路车协同、辅助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等等,包括辅助汽车实现对驾驶盲区的检测和判读,对宏观交通状态的预测和同步等,“可以说未来交通中的人、车、物等元素都是经过计算的”。
“这些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就是由算法-算力-数据-应用共同支撑的。不管我们能否意识到,计算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算法也将始终支撑着未来的智慧出行。” 朱永东表示,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目前还属于初级阶段,但随着国家在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大力推进新基建,未来的交通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读创编辑吴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