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创科技 2020/11/06 17:25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
在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有一条特别的画廊,陈列着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作。这些作品不是出自哪位艺术家之手,而是大脑的成像图。科学家们利用磁共振、冷冻电镜等技术,将这一经自然界亿万年进化的手笔还原,比艺术作品更多了一丝神秘。其中,由深圳先进院脑信息中心参与完成的“猴脑全脑图谱”,为目前世界上公开的第一幅。
△脑信息中心的“艺术”画廊
近日,深圳商报记者走进脑信息中心。中心主任毕国强表示,团队历时数年自主研发的高分辨全脑三维显微成像技术(VISoR),成像速度是其他方法的十倍到百倍。据悉,今年刚加入深圳先进院的毕国强,目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深圳先进院的双聘教授。
△VISoR技术成像的小鼠脑片(杨朝宇制作)
为大脑绘制高清地图
“要理解大脑的运转机制,首先就需要将脑内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呈现出来,就像给大脑绘制一张高清地图。”中心徐放副研究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中心看到,一间实验室中摆放着三台设备,这是团队自主研发的脑图谱成像仪器。
△VISoR成像仪器
此前的技术完成一只鼠脑的成像,通常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与人脑接近的猕猴脑体积是鼠脑的200多倍,如果用同样精度进行成像,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
毕国强说,团队自主研发的VISoR技术,实现了无模糊的连续运动成像方法,避免了传统成像方式反复切换视野的时间,极大提高了成像速度。使用集成了这一技术的设备,能在两小时内完成亚微米分辨率的鼠脑全脑成像,是其它成像方法的十倍到百倍。“速度的提升让大批量的模型动物全脑三维成像成为可能,更能对猕猴脑乃至人脑进行精细解析。”毕国强介绍道。
精度达到头发丝的两千分之一
有了技术加持,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大脑中以体积小著称的“突触”。
大脑的上千亿个神经细胞,每一个都由上千个微小的“突触”进行连接。这些突触是大脑行为、意识、学习与记忆等功能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元,同时也是多种脑疾病发生的起源地。因此,精确解析突触中的蛋白分子结构和组织架构、及其在神经活动或异常过程中的变化,是解密大脑奥妙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突触的大小只有几百纳米,突触蛋白只有几纳米,由于体积小而其分子结构复杂,目前突触对科学界来说更像一个“黑匣子”。
为此,团队“兵分两路”,在重构完整的脑图谱同时,研发对脑神经突触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解构解析,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还见树叶”。
中心副研究员陶长路介绍道,目前的冷冻电镜技术可以对蛋白质最微小部分进行解析,但在蛋白质的生物大分子研究中,保存其生理状态成为难点。为此,中心将冷冻电镜断层原位成像技术(cryoET)与显微成像技术结合,克服了这一问题,将神经突触的成像精度提高到了2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两千分之一。
△脑神经突触的三维可视化
利用这一方法,近日,中心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解析了首个完整脑神经突触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维结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
△脑信息中心团队
如今,脑科学相关的大量数据正在产生,如何分析并利用这些数据成为焦点,脑信息中心正致力于此。“未来,中心将协同相关单位,建立开放共享的平台,努力探索发展出新的学科领域。”深圳先进院脑所所长王立平如此表达他对中心未来发展的期望。
(受访者供图)
读创编辑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