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深圳(音频)|深圳土特产之萝卜粄和炸煎堆

原创读创文化广场  2021/10/28 10:46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播】

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栏目介绍】

《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

【本期内容】

很多深圳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逢年过节想带点土特产回家,却不知带点啥好。深圳仿佛是一个没有土特产的城市。其实,深圳不但有土特产,而且还物产丰富,琳琅满目,今天来讲讲萝卜粄和炸煎堆。


石岩萝卜粄、新安炸煎堆

◎廖虹雷 彭全民

萝卜粄的外形是肉包子形状,粄皮像饺子皮一样用米粉做成;馅料是炒熟、沥干了水的萝卜丝、虾米、肉粒、葱芹,还添进猪油渣和胡椒粉。猪油渣的油香渗入萝卜丝里,加上胡椒粉带出的微微辛辣,让萝卜粄吃起来口味特佳。刚刚蒸出来的萝卜粄,热气腾腾,非常好吃。

石岩街道的客家人有个乡俗,村民听说谁家蒸萝卜粄茶果,闻到香味就自动找上门,老早站在锅灶边“等吃”。只要萝卜粄一蒸熟,锅盖一揭开,马上有好几双手伸向蒸笼里,不怕烫手和烫嘴,拿到萝卜粄便窸窸窣窣地吃将起来。说句毫不夸张的话,尽管边做边蒸的人手脚麻利,做得还是不够吃得快,因为能吃的人一口气能吃一“寮(蒸笼屉)”。要知道,“一寮”足有二三十个萝卜包子哟。吃的人开心,做的人也很开心。

当然,如今物质极大地丰富,人们生活好了,因注重健康而不再吃猪油渣。然而,这少了猪油渣的萝卜粄,像少了什么似的,怎么着也尝不到原来的味道。

旧时新安县有句俗语:“年晚煎堆,人有我有”,意思是过年时节的“煎堆”,你家有,我家有,家家必备。这村村户户年俗必备的煎堆,却不是“煎”,而是用油炸。

新安煎堆,有软皮、脆皮和化皮三种,每个有铅球般大小,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加糖和水搓成空心球般,经油炸而成。煎堆又分有馅和无馅两款。有馅的,是在粉团里放些炒香了的花生碎、黄豆碎。另一款没有内馅的,是用带糖的粉团搓成瓶子形状,再通过瓶口往里吹气,然后快速封口下油锅炸,这种油炸出来的煎堆又叫“碌堆”。无论是有馅还是无馅的煎堆,煎堆粉团的表皮上都沾上白芝麻,放进油锅里炸成金黄色的“小圆气球”,形状圆圆的布满黄白黄白的芝麻斑点,既好看又好吃。金黄色的煎堆,有“煎堆碌碌,金银满屋”之意;同时煎堆形似蟠桃仙果,故深港地区常用作拜神祭祖的必备供品和馈赠亲友的贺年礼品。

相传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爷每逢小年都要与灶君奶奶一起上天朝觐玉帝老爷,各家各户借机做煎果交由灶王爷带去献给玉帝。各家各户集齐的煎果,人们付以“煎堆”之名。据另一则史料记载,1000多年前的宋代,中原胡妃逃难一案,当时殃及当地58个村庄36个姓氏居民,他们匆忙南逃时无法制作干粮,只好把神台上敬奉玉帝的煎果带上,一路上竟然逢凶化吉。逃难途中,煎堆既能充饥,又增添对故乡的怀念。后来,迁居到广东南雄珠玑巷36姓居民散落在珠三角一带,煎堆便流传至今。

新安、西乡、沙井等几个街道的人们在拜神祭祖时,还特意多做几个称之为“贵仔”的小煎堆。这“贵仔”与煎堆的食材和制作方法一样,只不过是在皮馅外形上多揑成“三个小角尖”,然后才油炸。这“三角尖”象形茶壶把儿,比喻小男孩儿的性特征。油炸“贵仔”直白的“小把把”,表达乡民祈求添丁传宗、家道兴旺的愿望。

(作者廖虹雷为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彭全民为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监事长、文物保护专家)

审读:孙世建

读创编辑王昉

读创客户端提供的所有内容,为客户端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均受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读创客户端或权利人授权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修改有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