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创科技 2021/12/07 20:30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通讯员 王琳 王云丽 朱晨 王雪 王雨润 宁可心 杨雨婷 汇丰商学院
日前,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院二十周年之际,北大南燕二十周年学术论坛举行。论坛下设4个分论坛:材料与化学基因组学分论坛、电子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分论坛、应用经济学分论坛,共计16个学术报告,邀请了13位院士以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域专家就四个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的学术分享。
据悉,北大南燕二十周年学术论坛当天在“科研云”等在线学术平台上同步直播,4个分论坛累计超过15万人在线参与观看。
此次论坛体现了北京大学百年历史积淀,在南方发挥优势学科所长,为建院二十周年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关键技术、前沿应用——材料与化学基因组学分论坛
由新材料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化学》杂志协办的材料与化学基因组学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作了题为《石墨烯材料:制备决定未来》的报告。他提到,“石墨烯”是碳材料产业的“新星”,理想中的石墨烯是一种没有缺陷的二维材料,形态决定用途,质量决定前景。“矢志不渝家国梦,敢凭烯碳赌人生”,他希望对于新材料产业尤其要有耐心,石墨烯未来将在关键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名誉院长成会明在题为“六元环无机材料的提出与展望”的报告中提到,六元环是材料新奇物性的结构基础,具有新颖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可能引领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的革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院长唐本忠带来题为《Aggregology: Paradigm shift from molecular science to aggrgate science》的报告。他认为,虽然分子是决定物质性质的最小单元,但从聚集体学的角度来说,整体的性质不一定能够由部分性质所决定,在每一个不同的层次都会有崭新的性质出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教授李永舫带来题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分子设计策略》的报告。他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科研经历,随后对聚合物太阳能光伏材料分子设计策略进行了讲解,包括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工作机理和发展历史,窄带隙小分子受体高分子化制备高效聚合物受体的分子设计策略的研究进展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云圻在题为《二维材料的原子/分子制造及光电性能》的报告中提到,未来制造技术将从手工制造、机械制造、微纳加工过渡到原子级精准制造,并强调原子/分子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原子/分子精准合成为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张锦从新材料学科发展联系到深研院的未来规划。他认为北大深研院以理见长,具有新工科的南方基地、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大优势,可以融通资源,通过工程博士项目推动企业和大学合作,将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一同探索解决“卡脖子”问题。
分论坛最后,北大深研院副院长王鹏飞介绍了“前沿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2022年度招生计划,北大深研院副院长、新材料学院院长潘锋教授进行总结,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衷心感谢。
现代网络、未来文明——电子科学与技术分论坛
由信息工程学院协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上,北大深研院党委副书记、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邹月娴致开幕辞。她通过一首“廿载南燕,青春如初”的诗歌表达了对二十岁南燕的祝福,表示电子科学与技术在前沿领域为科技强国和深圳创新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Gehan Amaratunga以“Solar Photovoltaics: The Core Technology to Balance the Planet”为题,谈到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环境问题,讲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优势。他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无需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把无法用于其他生产用途的地域利用起来,也可以结合其它新能源技术,例如与抽水蓄能,与电解水产氢气技术结合,有利于人类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是最可持续的能源技术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分享题为《量子计算,任重道远——量子行动在深圳》的报告。报告从科学真理驱动科技前行、第一次量子革命、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呼唤颠覆性信息处理技术——量子技术、量子革命的战略意义、我国的基础和优势等方面展开讲述,并强调了量子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要点以及量子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为论坛专门录制了题为“网络技术体系发展范式的变革”的报告。报告回顾了网络发展的三种范式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态势分析,从解决思路出发提出了在当今时代下网络发展的新范式——应用网络体系与网络支撑环境相分离及其方法论。
最后,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张盛东对本次参与学术论坛的嘉宾表示感谢。
智慧人居、健康环境——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分论坛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学院协办的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分论坛,讨论了在大湾区城市群高强度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十四五”生态环境发展规划纲要,融合北京大学学科优势,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是系统化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交叉“新工科”发展方向之一。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针对现实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就《大气氧化性调控与减污降碳》展开了演讲,分析了目前大气环境污染态势的表象,提出针对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控制策略,助力未来“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以《发展思维与系统思维:智慧城市创新逻辑》为题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方法论与逻辑问题。城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生命体和复杂的巨系统,需要以发展思维创新城市公共政策,以本源性系统思维考虑城市的现代特征与问题治理。
城市发展加快,针对煤燃烧与碳排放这一“老生常谈”但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陶澍在新发展格局下展开了全新的思考。报告从各种动态变化的排放污染源延伸到其对暴露人群健康的危害,指出生活源排放不可忽视,既要着眼于电厂等“大规模”设备的排放控制,也要关注家庭室内等“小空间”的排放处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围绕《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关联到因果关系》进行了介绍。大气污染物来源广泛,其健康效应复杂,未来将通过各类生物、化学等分析技术,为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干预和预防措施提供更加精细化的病理学依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陈军院士针对目前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问题,重点突出智慧国土的发展。通过统筹数字化发展、推进智慧化应用,促进规划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走向知识服务与赋能应用,推动跨学科发展。
院士演讲结束后,参会嘉宾纷纷表示接受了一次“头脑风暴”,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也针对论坛内容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感受。人居环境学科发展任重道远,在当前新的自然资源观念下,此次论坛促进了各研究框架的有机结合,为未来跨学科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最后,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赵鹏军进行了总结,向与会嘉宾表示感谢,表示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学院也将继续坚守并延续“兄弟”情,推动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学科蓬勃发展。
理论推动、社会创新——应用经济学分论坛
由汇丰商学院协办的应用经济学分论坛上,汇丰商学院副教授谷一桢主持论坛并作开场介绍。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经济系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署理院长谢丹阳在题为《包容性经济增长与社会创新》的报告中,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包容性增长”、“社会创新”三个层面分享了自己的调研、思考和设想,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社会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典型案例。谢教授希望学界能更多研究、关注、支持社会企业发展,共同推动包容性增长。
厦门大学校长助理,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颖在题为《计量经济学训练与经济学金融学研究:从实证经济学的可信性革命谈起》的报告中,回顾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的质疑。方教授认为,良好的计量经济学训练可以在寻找研究课题、挖掘创新性贡献、测度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或经济现象、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解释计量模型结果、稳健性检验等方面提高金融学实证研究水平。最后,他提醒各位学者,做实证研究一定要保持科学精神。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王鹏飞在题为《资产泡沫与货币政策》的报告中,介绍了最新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讨论了资产泡沫形成的原因、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应对资产泡沫。王教授指出,从历史上看,资产泡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一定完全是负面的,资产泡沫的主要危害在于会挤出投资,造成过度经济波动,甚至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因此,在无法消灭资产泡沫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与资产泡沫共存:发挥其正面作用,降低其负面作用。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商科教育与大湾区发展”主题,就“各院校商科教育现状和在大湾区的未来布局”“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学教育变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读创+】
自2001年建院以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秉承“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的办学方针,学科设置与深圳战略新兴产业紧密结合。在建院二十周年之际,在“双区”驱动战略的历史机遇中,2021年11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正式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将以“材料与化学基因组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4个广东省高水平重点建设学科为发展契机,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助力“卡脖子”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审读:孙世建
读创编辑陈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