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会现场 | “ 双碳”目标下的科技创新机遇在哪?

读创科技  2021/12/29 20:48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双碳”目标下,科技创新迎来新契机。正在举行的二十三届高交会上,“双碳”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旋律之一,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修复、人工智能、数字社会的背后,都能看到低碳底色。

低碳科技创新路还很长

“‘风光资源’能不能风光起来,取决于人类掌握的技术。” 12月29日,参加高交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从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尽管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风光资源”总量足以支撑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在技术转换上还不能100%满足,因此需要发展“风光水核”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贺克斌介绍,科技部曾将相关技术划分为六大类18个子类66个亚类,发现其中三分之一的技术是成熟的,三分之一的技术还是中试,还有三分之一的技术还在概念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低碳领域的科技创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为低碳打造数字底座

“双碳”背后的数字力量正在涌动。

尽管成立不足一年,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其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优势,在能源数字管理方面已经布局。

据介绍,华为推出的双碳云脑汇集了多个领域的能耗、碳排数据,让城市碳排管控可视化。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胡春池指出,数字社会需要能源底座作为保障,能源的数字化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他透露,创新的重点将放在推动电力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打造面向行业的零碳网络、零碳数据中心。把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数字能源技术相结合,将自动驾驶技术、AI技术应用到光伏发电站、数据中心运维中,减少碳排放等方面。

而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朱骁洵也给出了数字孪生的建议,“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把产品‘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做一个全面的追溯,包括生产过程中制造的碳排放,耗能产生的碳,供应链里所有用到的原材料、零部件生产时产生的碳,都能够一一追溯。在最终的产品身上,会贴上一个记录其碳足迹的碳标签。”

朱骁洵建议,大数据和仿真结合的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将数字化能力适用到双碳减排中,通过仿真能够迅速模拟各种工艺的优化,来加速工艺减排的路径。

他补充说,随着国际社会碳中和战略的深入实施,相关出口产品要提前做好合规的碳足迹管理。

传统环保产业重视新动能

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留彬所处的林业是实施森林碳汇的重要主体,森林碳汇则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李留彬介绍,国家林草局发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中也对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遴选出了100项重点推广的林草科技成果,进一步引导林业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威立雅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董事总经理黄晓军认为,在优化能源结构过程中,生物质能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利用和发展方向。一些城市和工业厂区、园区附近的农林废弃物可以转化为生物质能源,供应热力和电力。

这一观点也引起了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仕宽的共鸣。

“因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存在一物降一物的规律,废气当中的恶臭气体中的分子无论多么复杂,一定会有一种微生物能够降解或者代谢它。”罗仕宽研发的环保生物技术十分独特,它是使用优势微生物来治理废气废水。

“首先是废气当中的恶臭分子溶解在水中,或者依附在水珠、填料表面。然后微生物吸附这些溶解在水中的恶臭分子或者离子,最后被微生物降解代谢,从而达到治理废气的目的。”

【相关链接】

绿色技术亮相高交会

在第二十三届高交会上,各类环保科技公司也备受关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9号馆内参展的中邦集团研制的环保无人船能够在水环境监测和治理中发挥大作用。

这艘体型小巧却功能强大的无人船的真实身份是搭载不同任务的流动水质监测站,它可以沿着工作人员在电脑里制定的航线,在水面上巡航几个小时。船体上搭载的传感器,可以测量水体浊度、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温度等多项水质指标,自动在后台生成水质分布图等可视化图表。船上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通过5G 传输系统,实时在线传输监测结果。

在本届高交会的“建筑科技创新”线上展区,绿色建筑科技同样热门。其中,一个集成了20多项绿色建筑产品和技术建成的“绿色之家”尤为引人注目,这栋建筑内使用了光伏幕墙、装配式内外墙保温一体板、氟碳涂料、智能厨卫、斜屋顶绿化蓄水装置、物联网技术等各种绿色低碳技术,直观展示了低碳科技创新给现代人居带来的生活和工作场景。

审读:喻方华

读创编辑吴吉

读创客户端提供的所有内容,为客户端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均受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读创客户端或权利人授权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修改有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