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工作”的海外华人女性,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何香凝美术馆展出

原创读创文化广场  2022/02/16 21:05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作为以海外优秀华人艺术家为邀请对象的大型展览项目,正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的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2月16日,展览总顾问、著名艺术家王璜生来到现场,为观众深度解析了此次展览。同时,也呈现了海外华人年轻女性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与思考。

△展览总顾问、著名艺术家王璜生现场导览。

多元身份、深度思考
聚焦于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

2021年,“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以“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为主题,将目光聚焦于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试图探讨当今社会劳动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此次展览着眼于跨时代中作为劳动生产力的女性艺术家,从农耕种植到工业生产再到智识生产,所付出的体力、情感与智慧。通过考察她们的艺术创作,引导公众重新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海外华人女性为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知识创新所作出的努力。

展览邀请了16位长期生活在海外或来往于海内外的女性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以影像记录、艺术表意、空间再造的多维创作方式,集中呈现她们在艺术实践中的阶段性工作成果,以及她们对这些工作与角色的阐释。

王璜生介绍,这个展览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参展者大多非常年轻,在艺术界名不见经传,她们很多是第二代、第三代海外华人,有些甚至不会讲中文,生活在更多元文化中的她们,对身份认知、当下未来都有着独特的思考。另一方面,这些参展者很多第一职业并不是艺术家,她们大多有着更加多元的身份,她们中有音乐家、作家、跨学科工作者,展览的主题也并不局限于对女性或是华人身份的探讨,而是通过个人视角关注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通过艺术表达,呈现她们的思考。

过去、当下、未来
展现当代海外华人女性丰富面向

展览分为三大版块,“记忆/迁移”、“日常/非常”、“契机/转机”,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当下与未来。整个展览以生于深圳、现居美国的艺术家刘北立创作的、系着缝衣针的千条红线作品《惑/归(深圳)》作为开端,牵引着观看者的目光与思绪一同进入海外华人的记忆之旅。刘北立作品中的缝纫针线既是女性传统工作身份的象征物之一,同时也代表了故土始终牵挂着、联系着她们在海外的灵魂与命运,形成了她们与中国的紧密联系。

靳华和关庄的两组摄影作品,以人类学考察作为工作方法,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土地的角度出发,通过切片式的观察,反思迁徙与故土、地景与人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又如张亦飞在展厅中再造的海外中国传统建筑模型,以及郭钰铃和毛羽丽对中国饮食与中餐外卖的演绎,是较为典型的中国移民生活的集体记忆。艺术家们通过多样化的媒介手段将各自的家庭史、社区史转化为可共享的共同遗产。她们的“工作”是在挖掘和整理历史,同时也是在重新编织和书写历史。

第二版块“日常/非常”,关注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如何在家庭日常与艺术实践之间完成身份转换与身份突破。该版块通过考察女性艺术家在家庭劳动与社会实践中的角色转换,来讨论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生产价值与生产创造。工作中的女性既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也承担着社会的义务,她们的劳动是复合、多重且繁杂的。她们在社会岗位上通过辛勤的劳动生产出社会价值,她们在家庭生活中亦生产出了难以量化的劳动价值。但是,后者有时会隐没在前者之中。常羽辰的作品《使用价值(一块田)》就是对这一情况的思考。她通过在家制作围裙这种个体化的、有形化的劳动,探讨了女性艺术家在社会中的工作价值与艺术创作价值之间的关联。

同时,还有一些艺术家通过介入社会的种种实践来展现当代女性的创造力。刘多妮倡导艺术进入社区,她在街头巷尾展开与公众互动的一场场表演;马文的作品《天际一线》,通过对美术馆通道空间的巧妙利用,营造出极具张力的艺术体验。她们的“工作”,有着剧烈的对撞与差异,也有着非凡的优美与细腻。

第三版块“契机/转机”,展示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对社会发展、科技未来等宏观话题的诗意想象与缜密沉思。该版块从当下人类面临的新情况出发,在忖量科技发展、语言同化带来种种变革契机的同时,面向未来展开想象。其中多位艺术家有跨学科背景,她们通过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憧憬着未来的工作模式。

沈采的作品记录了线上会议如何作为一种新常态的社会工作方式,打破了空间与地域对交流的束缚;王凝慧的作品将古老科技与前沿科学并置,探讨跨越时空的科技变革如何成为人类进步的助推力;王美佳用数字技术提供一种作用于视知觉的艺术语言,通过光影和抽象元素的闪现与折射,缔造出一个超越一般经验的时空体验;李韵霆的《第二语言》设想了一种人们在未来世界可以无障碍交流的全新语言,通过这种语言的训练,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语言互通的社会,从而推动一个和谐与相互理解的未来。她们的“工作”基于严谨的、科学的计算,同时也被想象与诗意所环抱。

这16位华人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有的以细腻敏感的情绪记录时代中的女性,有的探讨家庭劳动的意义,有的则以超越性别的眼光展开对未来的想象。它们展示了海外华人女性群体对个体、集体、世界、历史、社会的观察、思考与感受。从海外中国传统建筑模型、中国饮食与中餐外卖等典型的中国移民生活集体记忆,到女性当下的社会劳动,再到线上生活、人机互动、全球语言这些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当代海外华人女性丰富的面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在布展上也别具匠心,展厅的拐角处堆满了象征“工作”的标准化包装箱,其中打开的一个箱子,则预示着一个章节的开始,展览的展签也以购物小票的形式出现,处处体现“在工作”的主题。主办方介绍,在全球疫情期间,艺术家、策展团队、美术馆通过线上合作等形式促成了展览的实施,既回应“在工作”的展览主题,亦展现了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新的工作方式。

审读:谭录岗

读创编辑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