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创深圳2023/03/13 08:50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芳 通讯员 王静杰
“我们跑了省里好几家医院,他们都说手术难度太大,不敢接诊我妈这样的高龄病人……”家住光明区的陈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的母亲洪婆婆(化名),今年已86岁高龄了,2个月前开始腰痛腿疼、经常麻木,且无法下地行走。
在医院检查发现,20年前洪婆婆曾做了L4/5椎间盘单纯摘除手术,随着年龄增长,手术部位附近的椎间盘已老化、滑脱、塌陷,并椎体滑脱让双侧神经根严重受压,疼得上连觉也睡不好。
陈先生立刻带着母亲前往医院脊柱外科诊治,没想到竟然都被婉拒了,理由是“虽然有翻修手术指征,但风险太高了。” “四处碰壁”的陈先生只得先回到光明,四处打听后,经不少当地居民推荐,原来在光明就有一支专门治疗脊柱关节的“硬核”团队。
于是陈先生带着洪婆婆找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魏思奇。
经过详细问诊,连身经百战的魏思奇主任都感到这山芋有点“烫”:这场手术难度比一般脊柱手术要难10倍!
因为洪婆婆的病情可谓为典型的“三高”:
一“高”:高龄
洪婆婆已86岁,心肺功能及耐受麻醉及手术应激能力已绝非昔日可比,发生心梗、脑梗等致命性并发症概率高,只有速战速决,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手术风险。
二“高”:高难度
本次手术属于本专业难度极高极具代表性的翻修手术,因20年前手术解剖结构紊乱,疤痕组织的粘连给术中神经根及硬膜囊分离保护、出血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血管、神经损伤,甚至损伤脊髓神经导致患者终身瘫痪。
三“高”:高风险
高龄、高难度,必然引发高风险。手术创伤大、麻醉时间长、出血量多等,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风险增加。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带着一股劲闯出一条路
“虽然手术风险极大,但我们要排除万难,尽全力进行救治。”
魏思奇主任向全科发出号召。为了备战这场手术,全科组织病案讨论,集思广益,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手术治疗方案,并与麻醉科、手术室等协作科室做好沟通,制定各项应急预案,提高手术安全性。
近期,洪婆婆被推入手术室,魏思奇主任医师主刀,抽丝剥茧式清除增生组织,将四条神经根充分松懈,同时用骨水泥钉固定复位重度骨质疏松的椎体,让86岁的洪婆婆能再次挺直脊梁。
近年来,该院脊柱外科
已发展成为深圳市规模最大的脊柱专科之一
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
每年异地手术患者占1/4左右
该院脊柱外科将为打造成为
深圳西北部脊柱外科医教研中心不懈奋斗
审读:喻方华 蒋祝璇
读创编辑孙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