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文化广场2023/07/25 18:48
作者:赵嶷如,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
▲《遇见众神:希腊神话与西方文化艺术》
希腊神话曾经是许多孩童们的睡前读物。在逝去的童年时光里,我曾徜徉于那个神奇的世界。驾着战车威风凛凛的阿波罗,多情的众神之王宙斯,勇猛却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阿喀琉斯……都曾点缀我的世界。然而,希腊神话从未离我的生命中远去。诚如本书所强调的,它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化艺术,并且在今日仍然熠熠生辉。甚至在某些东方作品中,我们也可看见希腊神话的踪影。王小波就曾这样表达他对李银河的爱慕:“还有在我安静的时候,你就从我内心深处浮现,就好像阿芙罗蒂从浪花里浮现一样。”
《遇见众神》的编排方式十分特别。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希腊神话,而是巧妙地以神话人物为主轴,介绍了与之相关的西方艺术作品,以及不同作品背后的巧思。艺术家们在作品中投射了自己对爱人的想象、对人体美学的认知和对时政的隐喻。通过就同一主题的不同画作的比较与详细的诠释,本书带领读者进入了艺术史的殿堂。如果觉得悬挂在博物馆内的画作尚显遥远,书中还附有作者在英国、意大利、维也纳等地拍摄的实景图,让人身临其境。在每一章的开头,崔莹都会以精炼的文字回顾她在旅途中与众神相遇的所思所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赞叹崔莹对日常生活敏锐的观察力。经书中提点,我才意识到在她所居住的苏格兰,就有不少受希腊神话影响的艺术品。例如,著名的罗斯林教堂内受酒神狄俄尼索斯影响的“绿人”石雕,以及因弗雷里城堡内珀尔修斯和安德洛墨达相拥的石雕。
作为一名社会学学者,不了解希腊神话,就无法充分理解西方社会理论和文化的脉络。在大学时期,我第一次接触法兰克福学派时,就曾阅读阿多诺与霍克海默所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书籍一开篇便以<奥德赛或神话或启蒙>为题,反思了希腊神话与西方启蒙理性彼此纠缠的辩证关系。当面对来自自然(即塞壬的隐喻)的诱惑时,奥德修斯通过采纳一种与自然对抗的姿态去保持自我,他的尝试最终成了自我欺骗。奥德修斯的航行本来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他本人却要摆脱一切神话,这就是启蒙理性本身的矛盾性。在《遇见众神》这本书中,崔莹为我们比较了不同画家对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罗马神话名称)与海妖塞壬的描绘。其中,最为特别是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尤利西斯和海妖塞壬》。与众多画家将塞壬想象为美人鱼的形象不同,沃特豪斯深受古希腊花瓶艺术影响,将塞壬画成半人半鸟的模样,体现了他对古希腊文化的尊崇。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也进一步论述了希腊神话与现代婚姻的关系。近代文明将男女间纯粹的欲望关系转换为契约关系,婚姻正是这种状态的结果。它承认女性是欲望存在的自然,但把由此产生的力量借婚姻分享到丈夫的社会权力或私有财产中。在这两位法兰克福学者看来,魔女喀耳刻(Circe)代表的是婚姻的诞生,而奥德修斯的妻子珀涅罗珀(Penelope)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婚姻。珀涅罗珀揭示出了婚姻的真正内涵,即人的自然性在文明中的安放。一方面它属于神话,保持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另一方面也被史诗的语言所表达,以服从和权力建构了现代人的婚姻生活。在艺术史上,画家也对这段史诗有所描绘。除了《遇见众神》书中所展示的有关尤利西斯的艺术作品外,在Wikimedia Commons网站上,我们也可看到更多约翰•威廉沃特•豪斯关于喀耳刻和珀涅罗珀的绘画作品。
当然,《启蒙辩证法》只是社会学者所熟悉的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思想源泉的一个例子。在《遇见众神》中我们可看到,希腊神话给文艺创作者们所带来的灵感启发比比皆是。例如,书中举例尼采在其著作中描绘了太阳神阿波罗精神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的二元性,莎士比亚在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描绘了维纳斯的勇敢追爱,雪莱与里尔克都曾出版诗集向诗歌与音乐之神俄耳甫斯致敬。在文学之外,希腊神话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比如,双蛇杖和单蛇杖成为了医学的象征。在美国医学协会、法国军事部、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门都能看见这个标志。希腊神话从未离开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所常用的丘比特之箭、阿喀琉斯之踵、忒修斯之船等比喻,都源于千年前的希腊神话。“遇见众神”这个标题十分恰当地描述出了神话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作为女性写作者,崔莹在书中展现了她对神话女性本身及其再现形象的关怀。其中,有阐述古人宗教崇拜背后所体现的对美好女性的想象——炉灶女神赫斯提亚和丰收女神德墨忒尔均端庄、低调、勤劳且怜爱世人,也有平权思想的解读。爱神阿芙洛狄忒美貌动人,但她并不是一个“花瓶”。在波提切利的笔下,阿芙洛狄忒有着代表反叛色彩的红发,象征着挑战父权和被安排的婚姻的勇敢。女英雄阿塔兰忒是一个“奇怪的女人”,她不会传统的纺织做饭等“女人的义务”,却热衷于以男性为主的卡吕冬狩猎,至今仍然是两性平等的代表人物。此外,珀尔修斯“英雄斩妖女”的故事在历史进程中被人们赋予了新的解读。世人大多只听说过令人恐惧的蛇发女妖美杜莎,但她其实是性侵的受害者。她因美貌而被海神波塞冬在神殿强暴,又因雅典娜指责其“丧失贞洁”而“玷污”了神殿而被变成可怖女妖。在当代,美杜莎作为性侵受害者与幸存者的代表,终于被重新正名。与以往珀尔修斯举着美杜莎头颅的雕像不同,“提着珀尔修斯头颅的美杜莎”的雕像被树立在纽约刑事法庭的对面。这座雕像的意义是深远的。在卢西亚诺•加尔巴蒂的诠释下,美杜莎夺回了“英雄救美”下女性的话语权,象征了女性向往司法公正的坚毅斗志。
书中包含的大量高清配图,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神人同形同性”(Anthropomorphism)下女性之美的多种可能。巴洛克风格的代表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经常以其第二任妻子海伦的形象绘制作品。由于鲁本斯对希腊神话的钟情,读者经常可在本书欣赏到他充满运动美学的画作。与当代崇尚的以瘦为美不同,在他笔下的女人都“丰乳肥臀”,被称为“鲁本斯式女人”。具有代表性的一副作品是他于1636年绘制的《帕里斯的评判》,画中女子无不丰腴圆润,姿态各异,极尽巴洛克热情洋溢的美学。这让我们不禁感慨,审美的确是社会性的产物。艺术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直言:“那些因为鲁本斯画的女人过于肥胖而反感的人,一般就注意不到鲁本斯画的是多么绝妙。”相比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作品,鲁本斯的画更加贴近尘世,也更加具有人本精神。众神不仅没有绝对的至高性,反而也可能同人一样有双下巴、腹部赘肉,不禁让人莞尔他们的世俗性。
对于对希腊神话和艺术史感兴趣的人们来说,这本书是不可错过的精彩读物。在书中,读者不仅能图文并茂地了解奥林匹斯12主神以及10位希腊英雄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还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希腊众神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除此之外,我们也可感受到作为社会政策博士与环球旅行作者的独特视角。我想,这本凝结了作者心血的优秀作品,定能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感悟。
审读:孙世建
读创编辑靳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