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人工智能+”院士论坛,聚焦AI的机遇与挑战

原创读创科技2024/03/24 20:49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3月24日,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十周年校庆系列的重磅学术活动之一,“人工智能+”院士论坛在该校举办。论坛由鹏城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主办,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承办,邀请到了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院士,中科院计算所原所长李国杰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沈向洋院士等30多位院士参会,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这一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为我国人民生活的丰富、科技的创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进步提供更多积极的动力。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已经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将实现从研发到产品应用再到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应用,在真正意义上赋能全行百业,成为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在论坛上,李国杰院士、沈向洋院士、戴琼海院士和高文院士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算力”和“数据”成为院士们提到的高频词。

李国杰院士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大数据、大模型和大算力三者缺一不可,但单纯提高算力不是“万能药”,后续还要考虑AI如何为公共利益服务。

沈向洋院士从技术、市场、人才等多角度探讨大模型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创新,二是产品创新,三是产业模式创新,其中最关键的当属技术创新。由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大模型将席卷各个垂直行业,算力是关键门槛,而数据和人才同样不可或缺。

戴琼海院士认为,传感器、算力、脑智能是“根”,大模型是“果”,只有根基牢固,才能结出硕果。

高文院士表示,算力网是能把生产力真正发挥效用的好的手段,目前不仅要解决算力的问题,还要解决算力调度的数据传输的问题,其中光网络就是十分成熟的方案。

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相加,是要通过新技术通过生产力,为各行各业赋能。论坛还设置了讨论环节,由高文院士主持,围绕“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话题涉及AI加什么,以及为何加、怎么加等,覆盖AI教育、知识体系培育、学术与行业人才对接等问题。在讨论环节,与会院士们还就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应用场景、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但也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其中的问题和挑战,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

会后,院士、政府和科技企业的嘉宾们还参观了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人工智能+机器人成果展,包括医疗机器人、桥梁检修机器人、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地海空天机器人、低碳大模型等成果在内的多种科研、产业成果向院士们开放,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本次论坛由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人工智能数理基础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具身机器人创新中心、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协办。

读创编辑李薇

版权声明
读创客户端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修改相关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如需要转载本客户端作品,或有商务合作需求,请发邮件至:duchuangapp2016@163.com,有专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