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华人与美洲,“金山路:地球两端的华人与现代视觉书写”学术研讨会举行

原创读创文化广场2024/03/17 15:42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梁瑛

作为第六届全球华人艺术展的重要配套活动,“金山路:地球两端的华人与现代视觉书写”学术研讨会3月16日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此次活动邀请来自艺术、建筑、人类学、移民史、文化传播等研究领域的学者,分享各自对20世纪以来华人与美洲关系的学术观点,梳理华人这一族群在视觉思维领域中的普遍价值。

研讨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圆桌讨论

一百多年前,许多华人被缥缈的“金山梦”所吸引,跨越太平洋串联起蓝色星球遥远的两端。与地理大发现背后单向的殖民动机与扩张本能不同,作为金山客的华人不断往返于故乡与金山之间使美洲与中国相互“发现”,信息、资源上的多向碰撞通过身在其中每一个具体的人持续影响着现代全球化的面貌。

第六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将目光集中在美洲,在有限的艺术家案例中饱含着华人特殊、丰富的历史文化经验与视觉贡献,使我们有可能从未来考古学的角度来回望过去与今天的实践。在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化转型时刻,华人艺术项目使我们有机会从各自内在的丰富性上审视美洲及其与中国的相互关系,从地球两端的穿行者身上辨认世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而以美洲为讨论范围,对当代中国在政治、文化、艺术方面有特殊影响的拉美自然是重点之一。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介绍,本次研讨会聚焦于华人族群与“现代世界”在形象塑造上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一过程中在世界各地流动的华人族群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具体关系,希望研讨会能给华人艺术展带来全新的学术研讨和研讨成果。

裴钊 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在此次研讨会上,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裴钊以《建设新世界——拉丁美洲华裔建筑师》为题,从移民史、建筑史和设计史的角度对巴西华裔女建筑师朱明(Chu Ming Silvia)、古巴华裔建筑师夫妇Jose Antonio Choy和Julia leon以及乌拉圭华裔建筑师言成冠等几位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华裔建筑师的经历和作品进行分析,讨论他们在文化交融中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和所发展出的独特设计观念。
裴钊认为,边缘是文化交流、冲突和融合最复杂和丰富的地区,而移民这个群体和个体是这种文化杂交得以发生的基础和载体。引入移民史视角可以带来一种研究范式的改变,既可以从移民个体出发,以具体的人在具体社会中的生活经历,展开文化融合的个案研究;亦可从移民群体出发,讨论文化融合过程的特性。江河之水终将汇聚为一,文化差异终将在历史融合过程中转化出新的形式和内容。不是强调文化差异来获得身份,而是在缝合差异的过程中创造新的身份。

周蓉 北京画院研究员

北京画院研究员周蓉以《旅美华人与1948年的纽约“中国当代绘画展”》为题,回顾了在美国艺术博物馆发展浪潮及对于中国认识不断深入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于1948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绘画展”(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s)。早期的美国文化界、收藏界最主要的收藏目标是中国的瓷器、青铜器等文物,以及宋元以前的绘画,而明清及近现代的中国艺术并不被关注。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当时诸多在美华侨的积累与铺垫,而展览也影响了美国收藏界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接纳与认可。

杨慧丹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杨慧丹以《两岸的边缘:19-20世纪初广东艺术家的美洲生态》为题,从分析李铁夫、黎镛两位留美艺术家的个案展开,呈现早期粤籍艺术家在美洲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如何在太平洋两岸通过艺术实践探寻和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

杨慧丹讲到,题目之所以叫做“两岸的边缘”,是因为这些留美的粤籍艺术家群体在过去不仅处于地理上的边缘,在艺术史的书写当中也属于双重的边缘。既是中国艺术史没有被记载、被遮蔽的人,也是在北美的艺术史里面没有出现的人,是一串中美主流艺术史叙事之外的名单。

杨小彦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以《创新的焦虑:华人当代艺术家在北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为题,通过艺术家谭华南、顾雄以及“沙甸咸水埠”画廊三个不同角度的案例,与观众分享了北美华人艺术家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包围中尝试突围。这既是一个现实的艺术问题,更是一个如何维护个人所持有的民族身份、同时又能够在创新方向上获得认可的现实问题。

游天龙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副教授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副教授游天龙以《从舞台边缘到聚光灯下:好莱坞华裔女星的崛起历程》为题,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将好莱坞华裔女星的崛起历程分为1920年代到1940年代的开拓时代、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蛰伏时代、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全球时代以及2010年代至今的顶峰时代,并分别选取各个时代的华裔女星代表黄柳霜、关家倩、刘玉玲、章子怡、吴恬敏、奥卡菲娜和杨紫琼等,她们在好莱坞的成功不仅为亚裔演员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全球观众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影视作品。

刘大先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以《大众文化与华人形象:客位、自我风情化与主位意识》为题,阐述海外华裔如何处理少数族裔与主体文化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与主流话语之间保持博弈与平衡,反思被主流族群的文化想象和社会利益所宰制的少数族裔生活与形象。作为殖民主义、劳工招募和移民迁徙等跨国过程的结果,文化多元和族群差异性认同的问题经常处于显著的地位,也会凸显出刻板印象与反异族风情化的斗争。

袁艳 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艳以《近代墨西哥中国移民(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中期)》为题,通过叙述近代墨西哥中国移民简史以及移民的人数、分布、职业与经济状况,向观众呈现了近代墨西哥中国移民的基本概况。

袁艳在介绍中国人何以大规模移民墨西哥的问题时讲到,由于当时的墨西哥急需劳动力开发本国沿海地区和西北部边境地区,而连接香港和墨西哥的直航轮船航线的开通,便利了中国移民前往墨西哥。《中墨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移民进入墨西哥的大门。

墨西哥对近代中国移民的态度经历了从欢迎到排斥的演变,这其中包含经济、种族偏见与歧视、仇外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演讲的最后,袁艳分析了墨西哥华侨华人的现状与趋势。

滕威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以《艺术的,也是政治的:何塞·万徒勒里与冷战时期的中拉文化交流》为题,从“翻译拉美与当代中国”、“拉美来华旅行者研究”引入,叙述了何塞·万徒勒里这位最重要的国际和平主义者之一,对新中国美术教育、壁画艺术发展、西班牙语专业化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对新中国打开与拉美艺术界、文化界乃至政界民间交流通道的贡献,唤起大家对这位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历史记忆。

策划人王晓松博士

当天上午和下午,研讨会还分别举行了两场圆桌讨论,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展开精彩的思想碰撞。在活动最后,策划人王晓松博士强调,全球华人艺术展项目已持续了十几年,我们既希望它对艺术史有影响,又希望对移民有影响;既想体现出个体在全球化中的关系,又想体现出中国和全球的关系。他感谢不同学科学者们的支持,使海外华人移民的研究,尤其是聚焦于艺术的研究具有更大的启示。这种启示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意义,更是整个群体在今天甚至未来世界发挥作用的意义。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读创编辑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