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美术馆双展齐开:呈现传承与创新融汇的艺术篇章

原创读创文化广场2024/05/16 22:29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梁瑛

5月16日,由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联合推出的“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和“苍润——温骧的漆骨墨心”在何香凝美术馆同期开幕,双展联袂呈现了传承与创新相融汇的艺术篇章,传递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意涵,为中国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资鉴。

展览开幕当天,主办方分别就温骧先生的艺术实践、于非闇的艺术人生以及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相关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这是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两家艺术机构继2020年“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2023年“艺无涯——周思聪、卢沉艺术回顾展”之后的又一次重磅合作。

研讨会现场

在花鸟画中感受“无声诗史”

作为著名花鸟画家,于非闇在二十世纪与南方的陈之佛共同成就了“工笔花鸟”一南一北的两座高峰,并称“南陈北于”。“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展出北京画院珍藏的于非闇精品画作约六十件,以画史、博物(科学)的两条线索,划分为:“山水之间”、“草木世界”、“宣和旧样”、“浓华新妆”四个视角来阐释于氏的艺术创作,使观众可以在繁华、富丽之中感受到于非闇对于时代精神的赞美、对于传统艺术的热诚,也徜徉于文学与博物的魅力中。

“无声诗史”在画史中是一个独特的修辞,这种因绘画而激发的“听觉审美”被历来的艺术家所推崇。对专事花鸟画创作的艺术家而言,其笔下的草木、鱼虫、翎兽皆栩栩如生,眼见则耳闻,观者得到的通感便是对此类画家高超艺术水平的赞誉。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便逐渐由工笔向写意发展。北宋宣和年间,富贵与野逸分席而坐,各极其胜。在宋徽宗看来,花鸟画艺术家与诗人无异,他们能辨识自然世界里纷繁的草木,能记录下每个生命体枯荣的斑斓,还能赋予自然美好的寓意。宋徽宗笔下的花鸟以富丽和典雅著称,也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模范。

于非闇先生生于1889年的北京,他博闻强记,家富藏,留下的文字恰是关于北京风俗、文化及交游最为生动的图景。于氏从古典获得风格和技法、材料的训练,从民俗、工艺中汲取营养,拓宽花鸟表现的题材。或许是这份独特的生活经验促成了于非闇的艺术选择,他也是少数能较为完整地继承宋徽宗遗产的花鸟艺术家。

中西结合展现“漆骨墨心”

“苍润——温骧的漆骨墨心”展览展出当代艺术家温骧的水墨、漆墨作品40余件,涵盖其创作生涯中不同时期的风格面貌与创新探索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大多数创作者倾向于将西方现代艺术语言套用到中国传统绘画中时,温骧选择另辟蹊径,尝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加入“设计”、“实用”等元素。温骧早期在故宫博物院研摹传统绘画,并随亚明、何海霞等画家赴多地写生。90年代,前往日本进修山水画和花鸟画,并深受日本绘画艺术风格影响,其结合“漆”和“墨”这两种创作媒介创作了约40余幅山水作品,并将其命名为“漆墨山水”。而后,温骧没有停止尝试新的创作方向,后期他逐渐从工艺美术实践转向山水画的创作。在追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源和流期间,他也通过不断地写生来贴近现实,其作品亦同时兼具了从仿古习来的“古韵”和写生练得的“生机”。温骧的花鸟画则又从侧面体现了对于生活中平常之事的细微观察,与山水画一同彰显了其对世间的态度和关怀。在温骧的创作生涯中他多次尝试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实验,而其对于中国水墨创作的热爱及其踊跃尝试的创新精神则贯彻始终。

温骧在展览现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与大家一同感受他对大自然的理解及在游历名山大川之后卧游的感觉。他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在用印象技法描绘着我们的祖国山川,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都肩负着对社会的责任、对中华民族事业的义务,希望大家彼此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据悉,“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将持续到8月4日,“苍润——温骧的漆骨墨心”将持续到6月15日。展览期间,何香凝美术馆会择时举办学术讲座及其他公共艺术活动。观众可关注何香凝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的信息发布。

读创编辑梁瑛

版权声明
读创客户端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修改相关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如需要转载本客户端作品,或有商务合作需求,请发邮件至:duchuangapp2016@163.com,有专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