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警惕颈动脉狭窄,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

原创读创深圳2024/08/01 20:13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芳 通讯员 杜佳航 陈泽淳

张阿婆今年73岁,却被头晕困扰了六年。一坐下来,就老想睡觉。因女儿在深圳打拼,张阿婆跟着来到深圳安家。

看到女儿忙碌的身影,张阿婆不愿再为女儿增添麻烦,一直强忍着不适,绝口不提自己的“怪病”。

如此昏昏欲睡地过了六年,直到最近,张阿婆发现自己的症状又加重了——双腿无力,站也站不起来。

颈内动脉变“羊肠小道”

当深夜下班回来的女儿看到母亲瘫软无力,顿时心急如焚。

辗转几家医院后,女儿把张阿婆带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下文简称中山七院)介入放射科就诊。

中山七院介入放射科谭华桥主任医师首先问清了张阿婆的病史:在此之前,张阿婆有过高血压脑出血病史,且早在6年之前,就已经发现双侧颈内动脉狭窄,但未处理。

为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张阿婆完成了颅颈部及头颅CTA检查和脑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阿婆双侧的颈内动脉,从起始部开始就重度狭窄,狭窄程度甚至达到高危的90%!这两条血液通行的“高速公路”,如今窄得如同“羊肠小道”。不仅如此,在阿婆左侧的颈内动脉床突段,还长了一枚具有高危破裂倾向的动脉瘤。

钢丝上的“生死抉择”

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属于复杂高危的病变,治疗颇为棘手。

专家们陷入焦灼讨论中:是分期手术,还是同期手术?解除狭窄的方法,是通过植入支架来扩张血管。

如果分期手术,每次只“修”一条血管,那“修”完一条后,为了防止血管突然通畅后血流太多(高灌注综合症),就得让血压低一点,进行降压处理。

此时,另外那条还没修的血管本来就窄,血压再低,那边的大脑半球供血更加不足,便面临低灌注风险。

如果同期手术,可避免上述血压管控矛盾,但也面临高迷走反射、顽固性低血压、心动过缓和高灌注综合症的风险,因此,需要术者制定一套完整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最终,医生们讨论决定,有必要进行同期手术。

介入科“老手”勇闯“禁区”

经过介入放射、麻醉、影像、心血管内科、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等多学科讨论后,中山七院为张阿婆制定了治疗方案:全麻下同期双侧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置入术。一次性解除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同时,拆除颅内隐形“炸弹”动脉瘤。

杜佳航医生说: “因为术中狭窄开通后,血流量增多,这时候脑动脉瘤还没处理完,有可能就破了,留给医生处理的时间十分有限。”

为了张阿婆的健康,介入团队勇闯“禁区”,挑战这一高难度同期手术。在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谭华桥医生带领团队经过将近3个小时紧张而有序的手术,按既定手术方案,在解除两侧颈动脉狭窄之后,快速摘除了动脉瘤,顺利完成了治疗。

术后,在CCU团队和介入团队严密监护、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张阿婆顺利度过了高灌注综合症风险。术后2周,张阿婆的嗜睡和肢体无力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顺利出院。

出院之际,张阿婆和女儿对中山七院介入医护团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表示高度赞赏。

中山七院专家表示,人脑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其中颈动脉供血占人脑血供的80%以上,一旦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大脑的供血就会受到影响。

下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常见的一些症状:

▪面部、手臂或腿部麻木、无力或瘫痪,肢体感觉障碍

▪耳鸣

▪言语不利或理解困难

▪单眼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例如眼前发黑或看起来灰蒙蒙一片(黑朦)

▪头晕、平衡障碍或协调障碍

▪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

▪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

也有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在体检中发现的,称为无症状型。专家提醒,如果出现可疑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尽早干预。

读创编辑孙正东

版权声明
读创客户端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修改相关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如需要转载本客户端作品,或有商务合作需求,请发邮件至:duchuangapp2016@163.com,有专人回复。